<output id="cczfu"><nobr id="cczfu"></nobr></output>
  1. <code id="cczfu"></code>

    <menuitem id="cczfu"><video id="cczfu"><optgroup id="cczfu"></optgroup></video></menuitem>

        1. <ins id="cczfu"></ins>
        2. 中工娛樂

          東海小島與時代浪花的“對話”

          來源:解放軍報
          2023-03-06 08:14

          原標題:東海小島與時代浪花的“對話”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張容瑢

          圖①:夕陽西下,李洋(右三)給新兵介紹對面海情;

          圖②:于海金和家人幸福合影;

          圖③:時杰(左)帶著胡健在“蔬菜工廠”摘菜;

          圖④:老兵王昌躍喜歡靜立于雷達球旁眺望大海。圖片由觀通站官兵提供

          戰士的珍愛。

          編者按

          非凡十年奮進路,萬里海防風鵬舉。隨著強軍步伐的不斷邁進,邊海防建設日新月異,新時代邊關煥發新面貌。

          東部戰區海軍某觀通旅所屬部隊駐守多個海島,漫長的海防線上,一代代官兵櫛風沐雨,與小島一同成長。他們和家人一起守衛祖國海疆,也見證著海島的點滴變化。

          遙望,小島不遠。今年春節,二級軍士長于海金和他的愛人王翠云,受邀作為“特別嘉賓”參加該旅舉辦的集體婚禮。致辭時,王翠云忍不住淚灑現場:“海島變化翻天覆地,作為遙望海島的一名軍嫂,我打心眼兒里高興?!?/span>

          凝望,海疆靜美。觀通部隊常年保持24小時戰備值班,開機即戰斗,平時即戰時。一場“戰斗”結束,一級上士、對空分隊長韓樂走出值班室,小島寧謐祥和,不遠處幾艘漁船停泊海面,隨著海浪輕輕搖晃。月色籠罩下的海,泛著粼粼波光。此時此刻,凝望這片海,韓樂說,他一輩子也望不夠。

          守望,一泓初心。那天,站里的老兵們退伍了,講起站里艱苦奮斗的故事,老兵們哭了。那天,回站的老兵說,這里變了,變的是硬件,是裝備;老兵又說,這里也沒變,不變的是艱苦的自然環境,是一代代觀通兵的精神與信仰。那天,守島官兵這樣說:“傳承”,既要擦亮精神底色,更要增添亮色。

          兩會召開之際,讓我們走進東海小島,細數變化、感悟來路,聽一聽守島官兵的心聲。

          我們遠離喧囂,卻沒有落后于這個時代

          “云霧滿山飄,海水繞海礁,人說咱島兒小,遠離大陸在前哨……”在歌曲《戰士第二故鄉》發源地、東海深處一座海島上,如今守島官兵和親友聊天時常用的“關鍵詞”,正在悄然發生著變化。

          “過去,島上吃菜,要看天呢!”東部戰區海軍某觀通站炊事班長、一級上士時杰每天一大早就集合隊伍,帶著幾位新兵推開“蔬菜工廠”的大門。

          這個春天,他們小心呵護的黃瓜秧,長勢喜人,一個月能收獲幾十斤黃瓜。每次給采摘的黃瓜“上稱”,望著屏幕上的數字,自稱“菜農”的時杰都會笑得合不攏嘴。

          又到“采摘日”,這次芹菜也豐收了。新兵胡健順手把一根“打蔫兒”的芹菜撇到一邊。時杰看見了,連忙把那根芹菜撿起來,放進籃子:“這是好菜呢,掐了葉子還能吃呀?!?/p>

          雖然現在島上供給充足、什么都不缺,但老兵們仍舊秉持著守島的老傳統,對綠色無比珍愛。

          “島上一根菜,家鄉一棵樹?!睍r杰語重心長地說,島上的點點綠色,是比金子還貴的東西。

          時杰的軍旅人生,見證了島礁10年間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前島上補給全靠海上運輸,只有補給后一周島上才能吃到新鮮蔬菜。保證海島蔬菜供應不間斷,需要密集的航運,而這在當年根本沒有條件實現。

          “海上臺風多,動不動就停航,島上吃得最多的是蘿卜和土豆?!睍r杰從老兵那里學會了做咸菜、臘肉,他也和當時的海島兵一樣,覺得壓縮干糧不太好消化?;孟朊刻於寄艹陨暇G葉菜,卻從沒想過自己能親手在島上種活綠葉菜……

          每每追憶往昔,他都不忘補上一句:“現在的新兵呀,真是趕上好時代了!”

          在時杰的回憶中,2017年海島正式接通長明電。在此之前,島上完全沒有手機信號,全站官兵守著幾臺固定電話。與家人“千里一線,一線難牽”的滋味,老兵們嘗過太多。

          有些新兵上島一年,就休假時候下一次島,回到城市后會一個人坐在馬路邊上,看著人來人往,車水馬龍,好一會兒才能適應。老兵趙攀說:“那時的我們,都開玩笑說,這是‘暈人’了?!?/p>

          歷數這些守島“老照片”,趙攀的臉上卻掛滿笑容?!斑h離喧囂,不等于落后于這個時代,更不等于被時代淘汰?!彼又钣懈杏|地說道,守著滄海桑田,見證時代發展,這也正是官兵們守島守防的價值所在。

          入夜,海風輕拂小島,食堂暖黃色的燈光下,戰士們夾起幾片上海青,放到火鍋中。紅彤彤的油花映襯著他們的笑臉,祥和安寧寫在每個人的笑容里。

          “蔬菜工廠”的普及豐富了海島餐桌,吃上六菜一湯,如今已成為海島新的“尋常事”。走出食堂,暖風迎面吹來,新建家屬房窗明幾凈,門口的“留言簿”上,一位軍嫂寫下這樣的文字:“這里的海美,海邊的家更美?!?/p>

          島上團圓,已經不再是遙不可及的“遠方”。每個月,總有一個周末,軍嫂王翠云會帶著孩子坐船上島,看望她守島的丈夫、二級軍士長于海金。

          她說,如今上島船程時間縮短,船期卻多了兩倍……幾年前,她帶著孩子搬到了離海島最近的縣城,和丈夫的團圓路又近了一程。

          拴心留人,海島再次拓寬保障渠道,于去年開通了 “無人機補給線”,這也成了丈夫于海金向王翠云“炫耀”的新景觀。

          這“夢幻一幕”令王翠云感慨萬千:“海島上的變化日新月異,那個‘來了一次、再沒下次’上島探親的年月,一去不復返了?!?/p>

          用練兵備戰的“加速度”,回報新時代的饋贈

          小島春寒,夜半更深露重。值班室內仍熒光閃爍,官兵眼睛緊盯著雷達屏幕,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

          隨著一道道指令發出,值勤號手眼疾手快,捕捉、識別,目標被準確鎖定。

          一場“戰斗”結束后,該站一級上士、對空分隊長韓樂走出值班室,小島已經進入沉睡。不遠處,幾艘漁船安逸停泊在海面上。

          望著這片遼闊的大海,韓樂不禁想起,5年前自己剛來這座島時的情景——

          作為該站第一批對空雷達操作員,面對新列裝的裝備,面對改革帶來的加速度,韓樂當時的印象是“學不完的專業書、練不完的新技能”。

          韓樂感到深深的本領恐慌。他把壓力轉化為動力,刻苦鉆研新裝備,經過幾年時光的打磨,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對海警戒雷達和對空雷達“雙料操作員”。

          “很幸運,乘著時代的東風,我成為新裝備的首任操作者,并被部隊委以重任?!遍_啟技能提升“加速度”的不僅是韓樂,三級軍士長王昌躍身上所發生的變化,更具“典型意義”。

          歲月的指針向前撥動十幾年。還是新兵的王昌躍別說“雷達參數、專業術語、裝備操作”這些基礎知識,他甚至連班長傳授的簡易操作方法、處置流程都無法掌握。

          王昌躍至今記得,在海軍士官學校學習時,教員讓大家用電腦做表格,可家境并不富裕的他,當兵前壓根就沒碰過電腦……他笨拙地操作著鼠標鍵盤,滿面愁容。

          他曾哭著給父母打電話說“不想當兵了”,也曾在筆記本的扉頁寫下 “笨鳥先飛”的箴言。然而對“先天不足”的他來說,來自組織的關懷和戰友的相助,才是他最終“逆襲”成為旅隊小有名氣“專業大拿”的最強推力。

          “是部隊培養、改變了我,是時代成就塑造了我?!碑斳婈牳母锏奶柦谴淀?,單位處在轉型建設的關鍵節點,王昌躍主動請纓“挑戰”最新列裝的雷達操作技術。

          換羽重塑,是為了更好地振翅高飛,人如此,部隊更如此。

          快速掌握操作技術不難,難的是懂“舉一反三”。王昌躍借鑒以往經驗,總結形成了一套規范值班流程、情況處置方法,推動新裝備快速形成戰斗力。

          時代不會辜負每一個努力的人。

          2018年經過層層篩選,王昌躍被選派參加亞丁灣護航,那是他第一次走出國門走向深藍。

          面對不熟悉的海,他唯一熟悉的就是那一串串參數。在海上,一個個出現在雷達屏幕上的光點變成“具象實物”,就像他自己說的:“陌生感與緊張感交織在一起,這是在海島執勤中無法比擬的?!?/p>

          這次護航經歷,讓他對觀通部隊擔負的任務有了新認識,對串串參數、點點光標背后的含義,有了更深的理解。

          護航結束,站里讓他跟戰友們交流體會,王昌躍說:“崗位有分工,戰位無不同。守島、守海,守的都是國、都是家。我們一定要用練兵備戰的‘加速度’,回報新時代的饋贈?!?/p>

          去年,王昌躍被評為“奮斗新時代海軍十杰青年”?;氐絾挝?,面對全體官兵殷切的目光,他說:“是新時代成就了我。只要祖國需要,我時刻準備著為國出征!”

          永遠不變的,是一代代守島官兵的精神信仰

          旅隊最偏遠的觀通站,駐守在東海深處的大陳島。

          那個年代,一批批墾荒隊員響應號召,登上了這座荒無人煙的海島,把荒島打造成了璀璨的“東海明珠”,更是在實踐中孕育出“艱苦創業、奮發圖強、無私奉獻、開拓創新”的墾荒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曾回信勉勵大陳島老墾荒隊員后代,強調要大力傳承弘揚大陳島墾荒精神。

          一級上士李洋10多年前來到這座島上,上島第一課,他就聽老班長講起墾荒隊員的故事。那時候,他聽懂了故事,但對真正領悟“墾荒精神”背后的深意,卻有些懵懂。

          時間是最好的老師。那年春節,島上迎來了一批新裝備,因地理條件限制,吊車開到山下就再難往上。幾噸重的裝備配件,要靠人力扛上去,難度可想而知。

          為了不讓裝備受損,他和戰友拿來木板、輪胎,盡量為裝備“減震”。那次搬運,從年前干到年后。裝備全部運上戰位的那天,守島官兵們比過年還要開心。

          大浪淘沙,沉者為金。也是從那一刻起,李洋徹底理解了那16字“墾荒精神”的深意。

          又過了兩年,李洋面臨走留的選擇,他毫不猶豫選擇了繼續堅守。這一年,他擔任新兵班長,給大家講墾荒隊員的故事,成為他帶新兵期間最開心的事。

          墾荒紀念碑前,朔風獵獵,站長廖振華帶著新上島的新兵莊嚴宣誓。艱苦創業的年代雖然已經遠去,但精神不能丟。

          今年元旦,與大陳島相隔數百公里的粵東某海島?,F任觀通站教導員施龍謀,給92歲的老兵黃隆騰打電話拜年。電話那頭,黃老激動不已。

          海島不會忘記任何一個老兵。

          前任教導員調任新崗位時,交給施龍謀一個筆記本,上面記錄了他能收集到、曾在站里服役過的老兵的電話號碼。

          在雷達站被授予“忠誠使命模范偵察雷達站”榮譽稱號10周年之際,站里致電老兵,邀請他們回島看看。那天,島上居民耳熟能詳的“愛民四勇士”付樹林,也回到站里。

          那是一個冬夜,付樹林和戰友在一輛客車傾覆著火的危急關頭,奮不顧身搶救車上群眾。群眾獲救了,兩名戰友卻壯烈犧牲。

          回憶往昔,付樹林數度哽咽。他記得,車子側翻,一個聲音在現場回蕩:“我是解放軍,請聽我指揮?!?/p>

          官兵們含淚聆聽,他們心里明白,勇士用生命踐行的,是另一句沒有說出口的話——“我是解放軍,我最后走?!?/p>

          那天,付樹林告訴年輕戰友:“島上有根,站里有魂?!笨吹叫陆ǔ傻木C合樓、陽光晾衣房、健身房,望著遠處高聳的新型雷達裝備,老兵們激動地流下了淚水。

          當年輕官兵向老兵講起他們參加演習取得優秀成績時,老兵們情不自禁為他們鼓起掌來。

          用心守護這座島的人,也珍視島上的一切。

          那天,曾任該站教導員的吳忠華,也受邀回到了站里。當年,是他親手接回“忠誠使命模范偵察雷達站”錦旗。10年后重返海島,他總想再看一看那面旗。

          榮譽室的大門被緩緩推開,時光仿佛瞬間倒流。一面發光的錦旗,被掛在最顯眼的位置。歲月的年輪賦予了它厚重的底色,官兵悉心呵護,令它一如昨日奪目。

          旗幟的周圍,增添了許多新獎章、新獎旗——這是后來的守島官兵用 “忠誠、為戰、堅守、奮斗”的精神內核,贏得屬于他們的新時代榮光。

          責任編輯:劉云

          媒體矩陣


          • 中工網客戶端

          • 中工網微信號

          • 中工網微博號

          • 中工網抖音號

          中工網客戶端

          億萬職工的網上家園

          馬上體驗

          關于我們 |版權聲明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1200clubviewcond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掃碼關注

          中工網微信


          中工網微博


          中工網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