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tput id="cczfu"><nobr id="cczfu"></nobr></output>
  1. <code id="cczfu"></code>

    <menuitem id="cczfu"><video id="cczfu"><optgroup id="cczfu"></optgroup></video></menuitem>

        1. <ins id="cczfu"></ins>
        2. 中工娛樂

          數字化賦能:汲古慧今 古籍新生

          來源:海南日報
          2023-03-06 11:49

          原標題:數字化賦能(引題) 

          汲古慧今 古籍新生(主題)

          文\本刊特約撰稿 金滿樓

          近日,“《永樂大典》高清影像數據庫”和“《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知識庫”同時上線,一批優質古籍數字資源再次實現開放共享。作為我國古籍數字人文建設的一項重大成果,兩個知識庫的上線也為國內智慧圖書館體系建設提供了一個可借鑒的新生模式。

          古籍留存 難之又難

          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文明中,曾經存世的古籍浩如煙海,但真正能夠保存下來的只是其中的極少一部分。如明代藏書家葉盛所云:“夫天地間物,以余觀之,難聚而易散者,莫書若也?!敝匀绱?,主要在這千百年來,歷史上那些卷帙浩繁的珍貴典籍往往會在戰爭或天災中橫遭摧殘;即便是和平時期,各種蟲噬鼠咬、水火之患也在所難免。在歲月的侵蝕下,能遺存下來的古籍少之又少。而那些僥幸保存下來的,也面臨著蟲蛀、老化、絮化等諸多困境。所謂“一頁宋版一兩金”,在文物價值上絕非虛言。

          從古籍留存的現狀來看,宋版書已屬極其難得,之前的古籍更只能在考古挖掘中零星所見。事實上,即便是明清典籍,能夠保存下來的也不多。以久負盛名的《永樂大典》為例,目前留存的只有400冊左右,而最初的原本實際上有11095冊的巨大規模,目前僅存的還不到原書的4%?!队罉反蟮洹飞星胰绱?,還不知道有多少珍貴的古籍因為各種不幸的因素而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

          古籍凝聚著前人的心血和智慧,記載著中華民族過往的輝煌,它是不能割裂的民族記憶,也是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的漢文古籍普查工作已基本完成,目前存世的古籍大約在270萬部,保護、修復和利用的任務十分繁重。2021年,經國務院批準公布的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和“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已有13026部珍貴古籍和203家單位入選。

          目前,對古籍的保護主要可分為兩類:一是原生性保護,二是再生性保護。所謂“原生性保護”,主要是指不改變原件載體的情況下對古籍進行修復、加固及改善藏書環境等;“再生性保護”則是指通過各種現代技術手段將古籍內容復制或轉移到其他載體,以達到對古籍長期保護和有效利用的目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古籍數字化屬于古籍整理的范疇,同時也代表了古籍保護的未來方向。

          “藏”“用”兼顧

          合理利用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有關部門已經開始了古籍數字化的工作,但因為各種原因,取得的成果較少。直到最近二十余年,隨著計算機及網絡技術的發展普及,古籍數字化工作開始突飛猛進,成績十分亮眼。尤其在2007年啟動實施“中華古籍保護計劃”以來,古籍數字化進程不斷加快,取得了相當大的進展。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已累計在線發布古籍數字資源13萬部(件),其中由國家圖書館搭建的“中華古籍資源庫”累計發布超過10萬部(件),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另外,在資源建設方面,各古籍收藏與研究機構集合推出了一批線上資源共享平臺,古籍資源的開放水平有了明顯的提升。

          盡管成績十分顯著,但古籍數字化工作依舊任重道遠。與存世古籍的體量相比,現有數字化規模還遠遠不足,數字化成果的共享開放水平和深度挖掘能力都有很大提升空間。舉例而言,目前已進行數字化掃描影像的有8萬種,而實現文本數字化的不足一半。這就意味著,大量古籍只能實地實物翻閱,這對很多具有文物性質的古籍無疑帶來了難以預測的風險。

          以事理論,古籍保護需要恒溫密閉的環境,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環境與時間的侵蝕。為避免已經脆弱乃至殘破的古籍進一步損壞,無疑要盡量少地觸碰古籍;但要對古籍進行研究,又勢必對它們進行頻繁的閱覽,由此形成難以調和的矛盾。如何平衡兩者關系,做到“藏”“用”兼顧,這一直以來都是古籍保護工作的重點、難點,而古籍數字化無疑是其中最合理、最有效率的解決途徑。

          古籍數字化是通過規?;?、系統化的掃描、微縮、識別、錄入、存儲、搜索等現代技術手段,讓古籍的原始面貌以數字化的形式完整清晰地保留下來,同時還能實現全文檢索、文本比對、自動標點、數據分析等功能。它不僅能從根本上解決實地翻閱對古籍造成的各種潛在損害,而且還能徹底打破古籍閱覽的時空限制,讓不同地區、不同單位、不同級別的讀者有同等機會獲取難得的古籍資源并大大降低了獲取成本,同時也有助于提高研究效率并豐富了古籍利用的方式和手段。

          多種手段

          普惠世人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永樂大典》高清影像數據庫”不僅是將《永樂大典》的原文進行簡單的數字化、文本化,而是采用了多種技術手段,如用3D古籍模型還原了《永樂大典》的原貌,讓讀者可以360度地翻閱《永樂大典》,以直觀地感受到這一古籍的內頁紙張及文本的流散軌跡、分布狀態等諸多方面,以全面地呈現《永樂大典》的高精圖像、整體風貌及相關知識。這種全方位的文化普及和對古籍的活化利用,無疑是對古籍更好的保護。

          對傳承保護工作而言,古籍的修復和保存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作為人類文明的共同財富,它不應被束之高閣,而應與世人和現代生活相聯結。讓古籍走出館閣,走進大眾視野,勢必要利用各種新技術、新手段。尤其現在這樣一個日新月異的數字時代,紙質書不再是閱讀的唯一途徑,其他如借助電腦、手機閱讀電子書都已成為新的閱讀方式與習慣。此外,還可以通過百科、圖文、說書、繪畫、紀錄片、短視頻等多種形態普及古籍知識、演繹古籍內容,讓閱讀體驗變得更加立體,讓古籍真正地鮮活起來。在不遠的未來,隨著元宇宙、VR交互技術的不斷進步,虛擬現實相結合的沉浸式場景閱讀或許也將成為可能。

          古籍數字化及其活化利用需要高校、圖書館、研究機構等諸多部門的共同參與和努力,同時也需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技術優勢,以盡可能地激活古籍在新時代的傳播力和生命力。汲古慧今,普惠世人,才是古籍保護的真正意義所在。

          責任編輯:鄭鑫

          媒體矩陣


          • 中工網客戶端

          • 中工網微信號

          • 中工網微博號

          • 中工網抖音號

          中工網客戶端

          億萬職工的網上家園

          馬上體驗

          關于我們 |版權聲明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1200clubviewcond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掃碼關注

          中工網微信


          中工網微博


          中工網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