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抵制網暴重塑清朗網絡生態
近年來網絡暴力事件頻發,特別是奪命悲劇的發生,讓人痛心。網暴宛如黑洞,施暴者隱匿,受害者陷落,制裁與追責困難。網暴摧毀著當事人的生活,也挑戰著社會秩序與網絡平臺的治理水平。今年全國兩會,全國人大代表李東生就網絡暴力治理問題提出三點建議,直指網絡暴力治理的痛點問題,得到不少網友支持。
沒有法治,就沒法兒治。治理網暴,需要通過看得見的法律追責,一個都不放過,讓人們真正認識到網暴的荒謬與不公。
長久以來,網暴之所以屢禁不止,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人們參與網暴時的“無意識”。在網暴形成之初,除了蓄意挑撥、挑起對立以獲得利益的施暴者,更多的參與者往往認為自己只是出于樸素的“正義感”與“正確性”,對事件當事人進行指責和批判。將口誅筆伐當成“正義審判”,將參與網絡暴力的過程視作為正義“布道”,從而獲得合理性確權,這也是為何在一場網絡暴力“反轉”后,之前的施暴者往往會成為下一場網暴的受害者。網暴是否應該被抵制,并不取決于被網暴者的“罪行”是否成立。網暴本身就是一場侵犯他人尊嚴、名譽、利益的行為,是一種打著“替天行道”旗號、行情緒宣泄之實的做法,有違法治精神,更不要說施暴者自以為是“道德高地”的站位很多時候并不代表真正的正義,而只是不完整的事實呈現和狹隘的個人立場的產物。
李東生代表的網暴立法建議得到熱烈響應,說明公眾對網暴已忍無可忍。無論是專門立法,還是重拳出擊,都是在不斷宣示網絡時代的規則底線。網暴絕不可能是維護正義的正確路徑,網暴沒有任何正義性。將社會運行納入法治框架之下,一切罪惡都需要接受法律的審判,任何具有貌似正當理由的暴力與犯罪皆不例外。
具體說來,降低維權成本和線上線下雙重管制是依法治暴的重要舉措。由于線上證據留存的難度較高,案件取證和審理周期較長,很多人對依法維權望而卻步,或者還未等到維權結果就已經不堪重負。李東生代表所提出的降低取證難度、建立快速舉報通道等建議,能有效降低受害者維權成本,一定程度上緩解法律制裁“跑不過”網絡施暴的問題,讓正義不再遲到。另外,對于施暴者的制裁不僅在現實中要依法進行,也應在平臺和網絡世界中展開。建立黑名單制度,對責任賬號主體進行禁言、封號等管控,是明明白白地告訴每一個網絡使用者,即使是虛擬身份也無法逃脫責任。無論是現實生活中的人,還是虛擬世界的賬號主體,都必須為自己的言行承擔責任?,F實與虛擬的雙重身份應當是責任統一的,不能一邊接受著現實的懲罰,一邊繼續在網上不斷收割流量。雙管齊下治理,網上網下都受到嚴懲,也是讓“網絡不是法外之地”得到真正實現。
在網暴面前,道德自律與呼吁是重要的,但事實證明,其作用有限。我們必須通過法律的牙齒宣示和傳遞這樣的共識:網暴沒有任何一點兒正義性,必須通過法律手段制止暴力,重塑清朗的網絡生態。
(作者:陳奕菲 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本科生;指導教師:曹林)
關于我們 |版權聲明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1200clubviewcondo.com. all rights reserved